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发展与成就

被引:7
作者
刘鸿雁
唐艳鸿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北京大学; 生物地理学; 生态学; 回顾; 展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Q15 [生物分布与生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7 ; 0710 ; 09 ;
摘要
北京大学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始于1953年成立的植物地理小组,1991年拓展为景观生态学教研室,21世纪初发展为生态学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依托地理学系(现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团队极大地推动了植被结构、功能和动态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区、高山林线等关键地区的植物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推动了以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为代表的宏观生态学研究。近年来,围绕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团队在气候变化及生态响应、碳循环、生物多样性、植物化学计量学等前沿方向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并服务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战略。目前,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在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设了塞罕坝生态站等观测设施和全国树木生长、森林施肥实验、高山林线监测等平台,形成并延续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陆地植被的格局与功能"创新研究团队。未来将加强不同尺度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整合,同时围绕区域生态退化开展生态修复的支撑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997 / 200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中国西南干旱河谷的植物多样性:区系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异与成因[J]. 沈泽昊.生物多样性. 2016(04)
[2]  
Increasing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ctivity in China, 1982—1999[J]. FANG Jingyun, PIAO Shilong, HE Jinsheng & MA Wenhong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 2004(03)
[3]   植被气候关系与我国的植被分区(英文) [J].
方精云 ;
宋永昌 ;
刘鸿雁 ;
朴世龙 .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 (09) :1105-1122
[4]   中国荒漠的主要类型与经济开发 [J].
陈昌笃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87, (02) :81-91
[5]   论地生态学 [J].
陈昌笃 .
生态学报, 1986, (04) :289-294
[6]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地植物群落、区系及其分布的基本特征 [J].
陈昌笃 ;
张立运 ;
胡文康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3, (02) :89-99
[7]   关于华北山地高山带和亚高山带的划分问题 [J].
崔海亭 .
科学通报, 1983, (08) :494-497
[8]   我国典型草原亚地带和荒漠草原亚地带中段(鄂尔多斯地区)的分界线在哪里 [J].
陈昌篤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4, (01) :143-150
[9]  
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方精云, 2009
[10]  
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M]. 科学出版社 , 刘鸿雁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