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基于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取向视角

被引:23
作者
刘和海 [1 ]
李起斌 [1 ]
张舒予 [2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慕课”; 高等教育; 核心价值; 学习力促进;
D O I
10.14182/j.cnki.j.anu.2014.04.017
中图分类号
G649.2 [中国];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040110 ;
摘要
21世纪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并以社会系统的意志映射着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在理念层面上,促进了教育活动从资源主导迈向课程主导、人才培养从共性发展迈向个性发展、教学过程从线性模式迈向非线性模式。"慕课"时代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开放的时代特征,融合着人才培养的人文化和科学化、社会服务的大众化和精英化、发展模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引用
收藏
页码:517 / 5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 [J].
桑新民 ;
李曙华 ;
谢阳斌 .
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03) :30-41
[2]   论教育的“教育—技术”存在结构及其中的延异运动——基于技术现象学观点的分析 [J].
叶晓玲 ;
李艺 .
电化教育研究, 2013, 34 (06) :5-10
[4]   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维度 [J].
何会宁 .
教育评论, 2012, (04) :24-26
[5]   浅议我国现行教育价值取向 [J].
王楠 ;
缪凌云 .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2) :174-174
[6]   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J].
马立涛 .
社会科学家, 2009, (01) :125-128
[7]   论技术的价值负荷 [J].
许良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10-13
[8]   价值与认识 [J].
袁贵仁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 (03) :47-57
[9]   客体本质和自我本质的有限统一 [J].
孙绍振 .
文艺理论研究, 1985, (03) :67-72
[10]  
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杨大伟,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