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姚砂岭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11
作者
朱诚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
关键词
天目山姚砂岭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沉积学,地球化学;
D O I
10.14027/j.cnki.cjxb.1995.03.001
中图分类号
P534.63 [第四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5 ;
摘要
根据对天目山姚砂岭剖面样品的分析得出下述结论:1.粒度参数和CM图象反映该处沉积物c值均在0Φ以上,多属于滚动悬浮搬运,应属于洪积和冲积相。2.Fe3+/Fe2+测定表明,该区第四纪期间最低年均气温并未低于0℃,因此不具备冰川发育的条件。3.该剖面样品氧化物有以Al2O3和Fe2O3为主的富铝铁化现象,表明本区第四纪主要经历了温暖湿润的化学风化环境。4.重矿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锆石具有气、液包体且呈次棱角状、自形程度好,反映了近源沉积和来自火山岩母岩的特点。石英砂表面较多体现出湿热气候、高能水下环境的特点。5.古地磁测试揭示该剖面属布容正极性世,地层年代应属Q2和Q4.变位网纹红上分析表明,本区中更新世后期至晚更新世经历了抬升和剥蚀过程。6.磁化率和粒度等综合分析证实,该地区在更新世既经历过暖湿与暖干环境,也经历过湿热和干热过程,中更新世以洪积和冲积环境为主,全新世以残坡积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对用Fe3+/Fe2+探讨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的讨论 [J].
朱诚 .
地质论评, 1994, (03) :216-220
[2]   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J].
吴次芳 ;
陆景冈 ;
何黎明 .
地理学报, 1992, (01) :6-11
[3]   应用粒度分析辨别某些第四纪混杂堆积成因初探 [J].
李世杰 .
冰川冻土, 1988, (04) :441-449
[4]   西天目山森林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J].
周秀佳 ;
马炜梁 ;
刘永强 .
生态学杂志, 1987, (03) :17-20
[5]   伊利石“开形指数”的地质意义探讨 [J].
王诗佾 .
沉积学报, 1987, (01) :58-68
[6]   天目山冰桌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徐馨 .
科学通报 , 1985, (22) :1734-1737
[7]   天目山第四纪冰川纹泥的发现及其意义 [J].
李立文 ;
邱淑彰 ;
潘凤英 ;
杨国华 .
科学通报, 1974, (12) :571-573
[8]  
古地磁学原理及其应用.[M].袁学诚等编;.地质出版社.1991,
[9]  
重砂测量与分析.[M].马婉仙主编;.地质出版社.1990,
[10]  
第四纪地质.[M].杨怀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