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广州大气污染特征及能见度观测研究

被引:38
作者
张剑鸣 [1 ]
陶俊 [1 ]
张仁健 [2 ]
许振成 [1 ]
机构
[1]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PM2.5; 相对湿度; 大气能见度; 气象因子;
D O I
10.13198/j.res.2008.06.163.zhangjm.036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颗粒物在线观测仪、污染气体在线观测仪、现时天气现象传感器以及自动气象站,于2008年1月对广州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能见度和气象因子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发现:ρ(PM2.5)与ρ(NO2)日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且均呈双峰现象,分别出现在09:00—10:00和19:00—21:00时段;ρ(SO2)呈单峰现象,出现在08:00—13:00时段.ρ(PM2.5),ρ(SO2),ρ(NO2),ρ(NO)和ρ(O3)日均值分别为(82.8±66.0),(81.6±80.9),(106.5±67.2),(66.1±57.0)和(25.1±17.0)μg/m3,能见度日均值为(6.8±4.4)km.能见度与ρ(PM2.5)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为-0.47.研究还表明,低边界层高度、小风天气、高水平的污染物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是导致广州低能见度天气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6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霾和正常天气下西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特征 [J].
李丽珍 ;
沈振兴 ;
杜娜 ;
张婷 ;
曹军骥 ;
李旭祥 ;
朱崇书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05) :674-679
[2]   灰霾的健康效应 [J].
白志鹏 ;
蔡斌彬 ;
董海燕 ;
边海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03) :198-201
[3]   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 [J].
马雁军 ;
左洪超 ;
张云海 ;
惠小英 .
高原气象, 2005, (04) :623-628
[4]   北京市大气能见度规律及下降原因 [J].
宋宇 ;
唐孝炎 ;
张远航 ;
胡敏 ;
方晨 ;
曾立民 .
环境科学研究, 2003, (02) :10-12
[5]   交通来源颗粒物粒径谱分布及其与能见度关系 [J].
王玮 ;
潘志 ;
刘红杰 ;
叶慧海 ;
岳欣 ;
王英 ;
刘萍 .
环境科学研究, 2001, (04) :17-22
[6]  
Health Effects of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Lines that Connect[J] . C. Arden Pope,DouglasW. Dockery.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 2006 (6)
[7]  
An extremely low visibility event over the Guangzhou region: A case study[J] . Dui Wu,Xuexi Tie,Chengcai Li,Zhuming Ying,Alexis Kai-Hon Lau,Jian Huang,Xuejiao Deng,Xueyan Bi.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5 (35)
[8]  
Visibility trends in the UK 1950–1997[J] . Martin Doyle,Stephen Dorling.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2 (19)
[9]   Estimates of aerosol species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as a func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J].
Malm, WC ;
Day, DE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1, 35 (16) :2845-2860
[10]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visibility degradation problems in Brisbane (Australia) using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echniques [J].
Chan, YC ;
Simpson, RW ;
Mctainsh, GH ;
Vowles, PD ;
Cohen, DD ;
Bailey, GM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9, 33 (19) :3237-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