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68
作者
李小雁 [1 ]
许何也 [2 ]
马育军 [2 ]
王建华 [3 ]
孙永亮 [2 ]
机构
[1]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对比; 转移矩阵; 动态度; 利用程度; 青海湖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研究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识别流域人类活动特征和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977200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1977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流域内生态用地数量逐渐减少,其中水域面积净减少292.70km2;②对草地的开垦占用是流域增加耕地的主要来源,19772004年因湖泊水位下降而增加的沙地面积为103.22km2;③1977年以来,流域内除20002004年水域面积减少速率显著上升达0.71%外,其他主要类型土地面积变化速率不断减缓;④流域内沙地主要分布在海晏县(70%以上),90%的林地和95%以上的耕地均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各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⑤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86.47,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说明人类活动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自然因素的驱动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85 / 29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青海湖地区耕地演变过程与影响机制分析 [J].
俞文政 ;
常庆瑞 ;
王锐 ;
陶秉元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5) :19-22
[2]   青海湖流域环境退化对野生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 [J].
马瑞俊 ;
蒋志刚 .
生态学报, 2006, (09) :3066-3073
[3]   基于遥感技术的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黄骅镇为例 [J].
王力 ;
牛铮 ;
尹君 ;
袁金国 ;
郭庆十 .
资源科学, 2006, (05) :68-75
[4]   东北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J].
卢远 ;
华璀 ;
王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2) :58-62
[5]   青海湖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 [J].
陈新海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5, (01) :38-43
[6]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湖泊水位的影响 [J].
时兴合 ;
李林 ;
汪青春 ;
刘蓓 ;
张焕萍 ;
刘振君 .
气象科技, 2005, (01) :58-62
[7]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荒漠化与土地利用之关系分析 [J].
萨仁娜 ;
阿拉腾图雅 ;
包玉海 ;
银山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S3) :69-72
[8]   河西走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以肃州绿洲为例 [J].
蒙吉军 ;
吴秀芹 ;
李正国 .
生态学报, 2004, (11) :2535-2541
[9]   浅谈青海湖流域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
侯佩玲 ;
沈小京 .
青海环境, 2004, (03) :119-122
[10]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近期动态分析 [J].
郑丙辉 ;
田自强 ;
王文杰 ;
李子成 .
生态学报, 2004, (05) :1078-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