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林下土壤碳迁移对比及岩溶碳汇效应研究

被引:47
作者
曹建华 [1 ,2 ]
周莉 [1 ]
杨慧 [1 ,2 ,3 ]
卢茜 [1 ,2 ]
康志强 [1 ,2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关键词
岩溶区; 碎屑岩区; 土壤呼吸; δ13C值; 土壤CO2浓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位于桂林市东南30km的潮田毛村,流域面积约10km2,为开展岩溶区、碎屑岩区土壤碳迁移对比研究,选择具代表性的林下棕色石灰土、红壤剖面各一个开展以月为观测周期的土壤呼吸排放CO2速率、同位素动态变化及其土壤剖面不同层位CO2浓度时空分布的动态观测,进而分析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碳迁移特征及岩溶碳汇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岩溶区石灰土的土壤呼吸排放CO2速率明显低于碎屑岩区红壤的,岩溶区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23.12~271.26mgC/m2·h,碎屑岩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51.60~326.28mgC/m2·h;如以年平均值计算,则岩溶区土壤呼吸排放CO2的量要比碎屑岩区红壤少25.12%;2)岩溶区石灰土土壤呼吸排放CO2的δ13C值比碎屑岩区红壤的偏重,岩溶区土壤呼吸排放CO2的δ13C值为-29.35‰~-18.26‰,平均为-22.68‰,碎屑岩区为-29.21‰~-22.60‰,平均为-26.21‰;3)岩溶区石灰土剖面中CO2浓度出现双向梯度,且水热条件良好的季节双向梯度表现更明显,而碎屑岩区红壤剖面中则出现随土壤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O2浓度增加的一向梯度;如以剖面中CO2浓度的平均值计算,则岩溶区石灰土中CO2浓度的变化幅度为0.05%~0.60%,年平均0.25%,而碎屑岩区红壤的变化幅度为0.05%~1.09%,年平均0.57%。这意味着岩溶区土-岩界面石灰岩的溶解消耗吸收土壤下层CO2,即土壤中岩溶作用产生碳汇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31 / 43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桂林毛村石灰土和红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卢玫桂 ;
曹建华 ;
何寻阳 .
广西科学, 2006, (01) :58-64
[2]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土壤 [J].
曹建华 ;
袁道先 ;
潘根兴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1) :37-44
[3]   桂林丫吉村表层带岩溶土壤系统中δ13C值的变异 [J].
潘根兴 ;
陶于祥 ;
孙玉华 ;
何师意 ;
曹建华 .
科学通报, 2001, (22) :1919-1922
[4]   岩溶土壤系统对空气CO2的吸收及其对陆地系统碳汇的意义——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的野外观测和模拟实验为例 [J].
潘根兴 ;
曹建华 ;
何师意 ;
滕永忠 ;
徐胜友 .
地学前缘, 2000, (04) :580-587
[5]   表层岩溶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研究 [J].
何师意 ;
潘根兴 ;
曹建华 ;
陶于祥 ;
滕永忠 .
第四纪研究, 2000, (04) :383-390
[6]   土壤有机碳地球化学及其与岩溶作用的关系──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 [J].
陶于祥 ;
潘根兴 ;
孙玉华 ;
滕永忠 ;
韩富顺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8, (01) :40-46
[7]   岩溶土壤中CO2浓度、水化学观测及其与岩溶作用关系 [J].
何师意 ;
徐胜友 ;
张美良 .
中国岩溶, 1997, (04) :39-44
[8]  
SOME FEATURES OF CARBON CYCLES IN KARST SYSTEM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EPIKARSTIFICATION —An Example of Yaji Karst Experimental Site in Guilin,China[J]. Pan Genxing Tao Yuxiang Shun Yuhua Teng Yongzhong Han Fushun College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Nanjing, 210095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1997(03)
[9]   尖峰岭热带森林土壤C储量和CO2排放量的初步研究 [J].
吴仲民 ;
曾庆波 ;
李意德 ;
周光益 ;
陈步峰 ;
杜志鹄 ;
林明献 .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05)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