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文献回顾与展望:基于“五何”分析框架

被引:51
作者
李拓宇
施锦诚
机构
[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新工科; “五何”分析框架; 新工科建设逻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传统工程教育研究关注科学基础研究、工程实践、通识教育、教育认证等因素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聚焦于解释工程教育的集成性和外部性,而忽略了学科演化及知识衍生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在解释工程学科的演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研究首先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借助"五何"分析框架,从新工科建设的动因(Why)、主体(Who)、目标(What)、情境(Where)、逻辑(How)五个方面系统回顾了新工科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通过回顾,本研究提出新工科建设是多层面、多主体共同推动的结果,其建设逻辑可归类为政策逻辑、产业逻辑、学科逻辑和知识逻辑。最后,我们将"五何"分析框架进行逻辑关系整合,构建出新工科研究的系统性分析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1]  
在新工科的“无人区”如何继续一路风行.[N].包信和;.文汇报.2017,
[2]  
Striving for Balance: A Hundred Year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J].Terry S. Reynolds;Bruce E. Seely.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1993, 3
[3]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探索 [J].
孙科学 ;
郭宇锋 ;
肖建 ;
程勇 ;
成谢锋 .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 (05) :233-235
[4]   新工科基于CLT电力电子综合实验设计探讨 [J].
龚薇 ;
周凯 ;
朱光亚 ;
雒瑞森 .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 35 (04) :177-179
[5]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究——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J].
鲁正 ;
上官玉奇 .
高等建筑教育, 2018, 27 (02) :1-4
[6]   论创新型工科的力学课程体系 [J].
郑泉水 .
力学与实践, 2018, 40 (02) :194-202
[7]   基于“4I”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J].
王迎军 ;
李正 ;
项聪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02) :15-19+29
[8]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基于美、英、德、法四国的范例 [J].
林健 ;
胡德鑫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02) :96-110
[9]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视角 [J].
王培良 ;
李兵 ;
王荣德 ;
钱懿 ;
杜树新 .
中国高校科技, 2018, (03) :45-47
[10]   新工科教育的融合创新与路径突破——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案例研究 [J].
秦炜炜 ;
王穗东 .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02) :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