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线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插线部位的选择

被引:20
作者
张成英
赵旭东
机构
[1] 蚌埠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医院安徽蚌埠
关键词
大鼠; 颈内动脉; 翼腭动脉; 脑缺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32 [医用实验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1001 ;
摘要
目的 观测大鼠颈内、外动脉的形态,为用栓线法经颈内动脉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区脑缺血模型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20只经墨汁乳胶混合液灌注的大鼠脑标本,对颈内、外动脉的形态分布、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以及颈内动脉与其第一分支之间的角度进行显微观察和测量。结果 颈内动脉总长为17.23±2.1(15.2—18.8)mm。第一分支是翼腭动脉,起始处距颈内动脉根部的距离为3.614—0.41mm,与颈内动脉之间的角度是66.9°±1.65。颈外动脉的第一分支是枕动脉,其管径为0.25±0.04mm。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间的角度是28.25°±1.37。结论 栓线法经颈内动脉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区脑缺血模型,翼腭动脉起始处是插入栓线的最佳部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1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大鼠颈内动脉的解剖及其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J].
张成英 ;
陈传好 ;
邵正仁 ;
赵莉 ;
秦登友 ;
陈前芬 .
解剖学杂志, 2002, (06) :581-583
[2]   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 [J].
顾振 ;
韩群颖 ;
苏殿三 ;
周建平 ;
郭继承 .
中国解剖与临床, 2001, (01) :8-10
[3]   实验性急性脑缺血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J].
汪家龙 ;
刘才栋 ;
顾红玉 ;
原金隆 .
解剖科学进展, 1999, (03) :212-214+248
[4]   栓线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J].
吴莹 ;
陈文荣 ;
吴春泽 ;
陈玲 ;
黄 荷 ;
刘兴材 .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9, (01) :23-25
[5]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后的实验研究 [J].
王春霞 ;
刘春风 ;
包仕尧 .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9, (02) :124-125
[6]   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 [J].
何秋 ;
刘美洁 ;
朴英善 ;
魏秀云 ;
王慕一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8, (04) :16-19
[7]   改良的短暂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 [J].
袁琼兰 ;
李瑞祥 ;
羊惠君 ;
张光鹏 .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8, (02) :65-68
[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进 [J].
卞杰勇 ;
周岱 .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8, (03) :226-228
[9]   大鼠大脑中动脉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J].
李胜 .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8, (01) :3-6
[10]   建立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局灶脑缺血模型 [J].
柯开富 ;
张树生 ;
杨春水 ;
包仕尧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7, (03)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