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督下的公共压力:形成机制与利用策略

被引:7
作者
吴新叶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网络监督; 公共压力; 机制; 公共部门; 应对策略;
D O I
10.13553/j.cnki.llygg.2011.02.040
中图分类号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网络在公共监督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公共压力机制。从发生机制上,网络公共压力的产生经历了网民个体言说,到虚拟空间响应,再到现实世界共鸣的过程。网络公共压力的耦合机制表现为公众参与、网络社团、社会资本和传媒监督等。综合分析,有效利用网络公共压力的对策有五:一是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要积极回应公共压力,而不是消极回避;二是加强党政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拓展公众参与的平台;三是改造社会资本的传统结构,筑实政府—社会的信任基础;四是充分发挥网络社团的作用,促进公民参与的有序化和多元化;五是规范和引导舆论与传播媒介等。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9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 [J].
顾丽梅 .
中国行政管理, 2010, (07) :11-14
[2]   “钓鱼执法”的危害及其治理 [J].
刘孋毅 .
党政干部论坛, 2010, (01) :10-11
[3]   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基本维度 [J].
景云祥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2) :102-105
[4]   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新型党民关系的构建 [J].
杨丽华 .
东岳论丛, 2007, (04) :55-57
[5]   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 [J].
姜明安 .
中国法学, 2004, (02) :28-38
[6]   现代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J].
张纯晖 ;
李红伟 .
新闻界, 2003, (06) :17-19
[7]   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 [J].
刘海龙 .
国际新闻界, 2001, (05) :62-67
[8]  
“最认真最幽默官网”至少态度好[N]. 向志强.新华每日电讯. 2010 (002)
[9]  
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俞可平著, 2003
[10]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学林出版社 , (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