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现状、成因及干预对策——基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

被引:5
作者
雷鹏
陈旭
王雪平
谢德光
机构
[1]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疏离感; 现状; 成因; 干预对策;
D O I
10.16215/j.cnki.cn44-1371/g4.2011.10.002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疏离感的部分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龄段的差异,且疏离感发展存在阶段性,10岁可能是关键年龄。流动儿童疏离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城市社会三大因素;对其进行自身认知干预是关键,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是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2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模型的建构 [J].
雷鹏 ;
陈旭 ;
关幼萌 .
教育导刊, 2010, (12) :30-33
[2]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与人格特征研究 [J].
郑友富 ;
俞国良 .
教育研究, 2009, 30 (05) :99-102
[3]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 [J].
李文君 ;
王锋 .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2) :53-55
[4]   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 [J].
方晓义 ;
范兴华 ;
刘杨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04) :93-99
[5]   基于公民教育视角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 [J].
唐琼一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26) :3-4
[6]   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J].
李小青 ;
邹泓 ;
王瑞敏 ;
窦东徽 .
心理科学, 2008, (04) :909-913
[7]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产生机制的质性研究:社会比较的视角 [J].
李晓巍 ;
邹泓 ;
张俊 ;
杨颖 .
心理研究, 2008, 1 (02) :66-70
[8]   更多的接纳 更好的融合——外来民工子女在上海城市的融合问题研究 [J].
沈之菲 .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1) :25-28
[9]   关于农民工第二代犯罪问题的若干思考 [J].
应培礼 ;
肫宏梅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7, (05) :66-68
[10]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 [J].
杨东 ;
张进辅 ;
黄希庭 .
心理学报, 2002, (04) :40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