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物理特性分析及处理建议

被引:103
作者
韩智勇 [1 ,2 ,3 ]
费勇强 [1 ,2 ]
刘丹 [4 ]
旦增 [5 ]
张嵛 [1 ,2 ]
施国中 [3 ]
王加雷 [6 ]
谢燕华 [1 ,2 ]
机构
[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3]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4]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5] 西藏大学理学院
[6]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垃圾; 农村; 物理特性; 产生量; 垃圾组分; 容重; 可压缩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799.3 [生活];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摘要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为给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该文基于对西部6省18县59村580户农户的现场调研和全国25个省(市)128篇文献调研的数理统计,对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产生率、产生量、组分、容重、可压缩性等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率介于0.034~3.000 kg/(人·d)之间,中位值为0.521 kg/(人·d),2014年产生量达到1.48亿t,具有来源广泛且分散、产率低、产量高、增长迅速、区域差异显著等特点。生活垃圾主要组分包括厨余类、灰土类、橡塑类和纸类,其湿基质量累计百分比达到了83.61%,区域差异显著;与城市生活垃圾组分相比,具有低厨余和金属、高灰土含量的特点,并逐渐趋于城市化。生活垃圾的容重介于40~650 kg/m3之间,平均值为263 kg/m3,可压缩性较好。根据生活垃圾特性,在实施"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管理模式的农村,建议采用压缩式中转站和垃圾车进行收运;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逐步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将厨余和灰土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后就地消纳。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19 条
[1]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designing a household waste collection system for insular zones.[J].Pablo A. Miranda;Carola A. Blazquez;Rodrigo Vergara;Sebastian Weitzle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15,
[2]   Domestic solid waste discharge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rural China [J].
Huang, Kaixing ;
Wang, Jinxia ;
Bai, Junfei ;
Qiu, Huanguang .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3, 5 (04) :512-525
[3]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rural areas of developing country: Do we need special treatment mode? [J].
He, Pin-Jing .
WASTE MANAGEMENT, 2012, 32 (07) :1289-1290
[4]  
A review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mposi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J].Stephen J. Burnley.Waste Management.2006, 10
[5]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与垃圾处置经济学研究.[D].程远.复旦大学.2004, 01
[6]   重庆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特征及其变化动力机制研究 [J].
张曼丽 ;
蔡洪英 ;
李洁 ;
刘安平 ;
姚星星 ;
杨东侠 .
环境工程, 2015, 33(S1) (S1) :550-553+573
[7]   西南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特征与群众环保意识 [J].
韩智勇 ;
梅自力 ;
孔垂雪 ;
陈细会 ;
范建强 ;
谢燕华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 (03) :314-319
[8]   四川省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现状、特性与农民环保意识分析 [J].
韩智勇 ;
施国中 ;
谢燕华 ;
魏珞宇 ;
陈子爱 ;
张国志 ;
贺莉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 37 (05) :96-102
[9]   泸州市生活垃圾特性及可气化性分析 [J].
王林 ;
徐丽萍 .
四川化工, 2015, 18 (01) :54-56
[10]   浅析成都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试点经验 [J].
严勃 ;
蒋宇 .
四川环境, 2014, 33 (06) :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