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方式对糜子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张小红 [1 ]
张绪成 [2 ,3 ]
机构
[1] 甘肃省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
[3]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旱地; 全膜覆土穴播; 土壤含水量; 产量; 糜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6 [黍、稷(糜子、黍子、粘糜子)];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探讨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方式对糜子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测定了全膜覆土穴播(PMS)、全膜覆盖穴播(PM)和露地穴播(CK)3种不同处理的糜子发育动态、0—200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糜子地上生物量动态、产量和耗水量。2a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后糜子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时期延长,但全生育期缩短;PMS处理的糜子的生育期较CK缩短12~13d,较PM延长10~11d。地膜覆盖使糜子拔节前0—2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增加,随糜子生育进程的推进,3种处理的耗水量依次为:PM>PMS>CK。在抽穗前,PM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其次为PMS,CK最小;在收获期,PMS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PM。PM和PMS的产量较CK分别在2009和2010年提高了83.53%和64.56%,115.51%和84.47%;与PM处理相比,PMS的糜子产量在2009年和2010年提高了17.42%,18.18%,但两个处理的土壤耗水量在2a均无显著差异。因此,通过覆盖降低棵间蒸发是提高旱地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主要途径。通过覆盖方式的选择来调控糜子的发育进程和耗水过程,对提高糜子产量和WUE也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影响 [J].
刘晓伟 ;
何宝林 ;
康恩祥 ;
郭天文 .
作物杂志, 2011, (05) :77-81
[2]   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玉米田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 [J].
王红丽 ;
张绪成 ;
宋尚有 .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08) :825-833
[3]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J]. 郭忠升.应用生态学报. 2010(12)
[4]   糜子叶表面抗旱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J].
慕芳 ;
冯佰利 ;
王鹏科 ;
高小丽 ;
高金锋 ;
柴岩 .
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 (11) :65-67
[5]   陇中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的土壤水分及产量效应 [J].
侯慧芝 ;
吕军峰 ;
张绪成 ;
杨如萍 ;
郭天文 .
作物杂志, 2010, (01) :21-25
[6]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旱作玉米田土壤干燥化效应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 [J].
王学春 ;
李军 ;
蒋斌 ;
胡伟 .
生态学报, 2009, 29 (04) :2053-2066
[7]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演替进程中土壤有机质和pH值变化规律 [J].
杨世琦 ;
杨正礼 .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02) :159-163
[8]   人工降雨条件下秸秆覆盖减少水土流失的效应研究 [J].
唐涛 ;
郝明德 ;
单凤霞 .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01) :9-11+40
[9]   水土保持是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J].
张显双 ;
李秋梅 ;
李红蕊 ;
翟婷婷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06) :79-80
[10]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应用 [J].
苑涛 ;
何秉宇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7, (03) :341-34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