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五绝证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2
作者
王孝康 [1 ]
王峰 [2 ]
机构
[1] 四川省合江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2] 四川省古蔺县中医医院
关键词
中风; 五绝证; 起源; 演变; 临床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5.2 [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探索古代医家对中风病急性发病期的中风"五绝"证的认识形成历程。方法通过古代文献的考查,采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风"五绝"证的文献记载进行分析。结果 (1)中风"五绝"证的认识形成过程:①最早起源于汉代华佗《中藏经·风中有五生五死论》中的"心绝"证;②金代刘元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首载中风"五绝"证的症状;③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提出中风"五脏气闭绝"证;④明代虞抟《苍生司命》一书中首提中风"五绝"证;⑤明代楼英《医学纲目》中将中风的危急重症症状称之为"五脏气绝"证。明清时期医家多称中风"心绝"证、"五脏气绝"证。(2)中风"五绝"证的临床意义:①提示中风病急性发病期出现"五绝"证之一者则预示病情危险,其死亡率在90%以上;②揭示五脏理论在中风病中的具体运用;③提示中风病脑府病损部位;④提示治疗中应采取的措施。结论对中风"五绝"证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是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研究的结晶。深入挖掘、整理对中风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1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脑的五脏分区定位理论的提出及其对中风病的指导意义 [J].
王峰 .
中医药导报, 2006, (02) :5-6+18
[2]  
医学心悟.[M].(清)程国彭撰;田代华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苍生司命.[M].(明)虞抟撰;王道瑞;申好真校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4]  
世医得效方.[M].(元)危亦林撰;王育学点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5]  
医宗必读.[M].李中梓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6]  
中藏经.[M].(汉)华佗撰;吴昌国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7]  
寿世保元.[M].(明)龚廷贤 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8]  
景岳全书.[M].(明)张介宾著;.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
[9]  
医学从众录.[M].(清)陈修园编著;.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