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被引:17
作者
陆玉麒
董平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太湖流域; 中心地结构; 中央中心地; 苏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42 [中国自然地理];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该地区虽然水网密布,水系发达,并有太湖等大小湖泊存在,但并不影响中心地结构在该区域的形成,其形成机理是地形平坦、水系呈规则的圩田塘埔系统,及高度发达的市场体系。该中心地结构的中心城市是苏州,而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几何中心;另一方面,不同等级中心地的间距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应性。据此,根据太湖流域中心地的形成过程,可以给出以下的中心地结构的形成路径:区域几何中心决定最高等级中心地的区位;区域面积决定一级中心地与二级中心地之间及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高等级中心地之间的间距决定以后,余下的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即可同时决定。由此,太湖流域中心地结构的形成体现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中心地形成过程与类型。这一形成过程具有一般性,即对任何一个中心地而言,都有一个自低等级中心地向高等级中心地的转化、升级过程,但对整个区域而言,却是高等级中心地首先形成,然后才是以此为中心各级不同等级中心地的相继形成,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心地等级体系。其研究结论丰富与完善了中心地学说。
引用
收藏
页码:587 / 59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以太湖流域的圩田为中心 [J].
何勇强 .
浙江学刊, 2003, (02) :104-111
[2]   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J].
王心源 ;
范湘涛 ;
邵芸 ;
郭华东 ;
王长林 ;
刘浩 .
地理科学, 2001, (01) :57-63
[3]   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 [J].
王心源 ;
范湘涛 ;
郭华东 .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01) :67-72
[4]   论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成因与变迁 [J].
黄锡之 .
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01) :37-42
[5]   中心地模式的实验研究——江苏省赣榆县和灌云县城镇网的优化设计 [J].
牛亚菲 .
地理学报, 1989, (02) :167-173
[6]  
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M].陈国灿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  
城市地理学.[M].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
[9]  
中国城镇体系.[M].顾朝林著;.商务印书馆.1992,
[10]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樊树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