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

被引:63
作者
方精云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关键词
森林植被带; 地带性植被; 温度指数; 水分指数; 气候带; 中国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52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东部森林区的植被带划分存在意见分歧。最近 ,宋永昌教授对这些意见分歧进行了概括 ,讨论了中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依据 ,并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为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简要回顾中国东部植被带划分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 ,再次论及了它的划分依据 ,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认为在中国特有的植被气候特点以及东部区域遭受长久且深刻的人为影响的现实条件下 ,中国现行的植被带划分实质上是一种近似潜在的植被带划分 ;植被本身特征 ,尤其是地带性植被特征与决定其分布的限制性气候因子作为东部植被带划分的主要依据 ,同等重要 ;物种分布是植被分带的参考依据。基于这一思想进行植被分带的通常做法是 ,根据原生植被类型或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 ,确定其所在分布地的限制性气候因子 ,从而建立植被气候关系 ,据此进行植被带的划分。这种处理符合植被气候关系的本质 ,在实践上又便于操作。利用业已确定的植被气候关系 ,并参考物种的分布 ,进行了中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划分的具体指标是采用反映热量状况的温暖指数 (WI)和冬季低温的寒冷指数 (CI)以及体现干湿气候状况的水分指数 (Im)。按照这一划分方案 ,我国东部植被带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带 (WI <5 0℃·月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5 0℃·月
引用
收藏
页码:522 / 53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东亚地区森林植被带的三维空间分布 [J].
方精云 .
地理学报, 1995, (02)
[2]   秦岭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和起源 [J].
应俊生 .
植物分类学报, 1994, (05) :389-410
[3]   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J].
张新时 .
第四纪研究, 1993, (02) :157-169+193
[4]   浙江龙泉县住溪常绿阔叶林调查简报 [J].
何绍箕 ;
蔡壬侯 ;
洪利兴 ;
章绍尧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4, (03) :228-234
[5]   云南镇康县大雪山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分析 [J].
彭鉴 .
云南植物研究, 1983, (03) :283-292
[6]   皖西霍山县白马尖植物区系和植被 [J].
邓懋彬 ;
魏宏图 ;
姚淦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3, (02) :113-121
[7]   云南东北部三江口地区包石栎、三脉水丝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初步研究 [J].
邱学忠 ;
刘伦辉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2, (04) :268-280
[8]   北京市怀柔县山区植被的基本特点及其有关林、副业的发展问题 [J].
陈灵芝 ;
鲍显诚 ;
李才贵 ;
王有荣 ;
罗达尚 ;
杨福屯 ;
周兴民 ;
彭桂秋 ;
邢其华 ;
吴荔明 ;
孟德政 ;
罗光坦 ;
张景祥 ;
于同棠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5, 3 (01) :75-96
[9]   论江苏省三个植被带的特征及其分界问题 [J].
刘昉勛 ;
邓懋彬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4, (02) :256-261
[10]   试论历次中国植被分区方案中所存在的争论性问题 [J].
侯学煜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63, (Z1)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