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被引:52
作者
汪品先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实验室上海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 [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 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状并探讨其今后方向。尽管中国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在增长,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落后于国际的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国际前沿的许多热点问题,在中国尚未提上日程;中国学者在国际计划中早期多有贡献,但在项目总结中却很少有份。为此,提出3点建议:(1)中国地球科学家应当扩大视野、立足本国、面向全球;(2)应当注意国际前沿动向,促进地学与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3)中国的地球科学,应当从以描述为主向探索机理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向国际学术界输出"原料",而要积极参加地球系统科学中关键问题的理论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837 / 85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实行全球能源战略,建立全球供应体系 [J].
朱训 .
科技导报, 2003, (07) :3-8
[2]   气候演变中的冰和碳 [J].
汪品先 .
地学前缘, 2002, (01) :85-93
[3]   海洋浮游细菌的生态学研究 [J].
肖天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1) :60-64
[4]   古菌:生命的第三种形式 [J].
黄力 ;
薛宏 .
科学, 2000, 52 (03) :47-49
[5]   海洋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 [J].
宁修仁 .
东海海洋, 1997, (03) :61-65
[6]  
海洋中的隐形森林[J]. Paul G.Falkowski,王永升.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 2002 (12)
[7]  
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编, 1998
[8]  
Radium228basednitratefluxesintheeasternIndianOceanandtheSouthChinaSeaandasilicon induced"alkalinitypump"hypothesis .2 NozakiY,YamamotoY. 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