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通达:用可能世界理论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被引:38
作者
赵毅衡
机构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可能世界; 实在世界; 不可能世界; 虚构; 叙述;
D O I
10.13885/j.issn.1000-2804.2013.02.013
中图分类号
B812 [形式逻辑(名学、辩学)];
学科分类号
010104 ; 010105 ;
摘要
可能世界理论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在近二十年扩展到其他领域,文艺学界对此反应最为热烈,希望借此重新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通过详细定义实在世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的存在方式,描述了虚构叙述世界与这三个世界的联系:虚构世界的基础语义域是可能世界,一边寄生于实在世界,另一边可以卷入不可能世界。"三界通达"是叙述的基本特征,由此出发可以解决一系列文艺学的理论难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可能世界”理论视野中的武侠世界 [J].
刘帅 ;
程梦诗 .
理论观察, 2009, (03) :53-55
[2]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赵毅衡, 2011
[3]  
可能世界叙事学[M].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张新军, 2011
[4]  
隐喻的逻辑[M]. 浙江大学出版社 , (美) 斯坦哈特, 2009
[5]  
虚拟世界的空间与意义[M]. 宁夏人民出版社 , 王阳, 2007
[6]  
命名与必然性[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索尔·克里普克(SaulKripke)著, 2005
[7]  
魔镜[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布鲁诺·恩斯特(BrunoErnst)著, 2002
[8]  
艺术与错觉[M]. 浙江摄影出版社 , (英)冈布里奇(Gombrich, 1987
[9]  
Counterparts of Persons and Their Bodies[J] . David Lewis.Journal of Philosophy . 197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