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被引:5
作者
彭健 [1 ]
梅啸 [1 ]
彭澍 [2 ]
龚五星 [3 ]
牛云茜 [1 ]
罗礼云 [1 ]
机构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内二科
[2] 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
[3] 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分子生物实验中心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原; 基因,多态性; 心力衰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1.6 [血液循环衰竭];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及血管紧张素原(AGT)双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1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110例健康者的ACE基因I/D及AGT基因M235T的多态性。【结果】①慢性心力衰竭组DD基因型与D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DD基因型0.468比0.227,P<0.01;D等位基因0.667比0.436,P<0.01。②AGT基因M235T多态性在慢性心力衰竭组及对照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③ACE及AGT双位点多态性联合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组DD+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351比0.117,P<0.01),与II+MM型者相比,具有该联合基因型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风险优势比(OR)为6.799,高于单基因分析的ACE-DD型者(OR=3.948)。【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关,ACE基因DD型可能是该地区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单独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似无明显关系,但AGT及ACE基因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中具有交互作用,DD型者若同时携带TT基因型,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增高。
引用
收藏
页码:405 / 40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梅啸 ;
彭健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5, (01) :76-79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对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心衰的影响 [J].
黄文艳 ;
孙明 ;
周宏研 .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02) :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