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以798和M50两个艺术区在城市地方性塑造中的作用为例

被引:111
作者
周尚意 [1 ]
杨鸿雁 [1 ]
孔翔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艺术区; 地方性; 形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 [城市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探讨地方性的形成机制对保护传统的地方性和发展新的地方性十分必要。本文选择北京和上海两个艺术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析人文主义机制和结构主义机制的相互作用。按照结构主义的分析思路,调查了艺术区与外界的社会关系;按照人文主义的分析思路,调查了艺术家、画廊经营人和消费者对地方性的认同程度。研究发现:(1)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机制共同促成艺术区以景观体现城市的地方性。(2)国外艺术品需求的结构机制虽促成了对中国题材作品的需求,但尚未形成对两个城市地方性题材作品的强大需求。(3)在外界结构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三类人群对城市地方性的深层情感认同比较少,因此他们在创作或营销艺术品时,缺少人文主义的内在机制。由此建议:两市的政府应组织一些活动,鼓励艺术家创作本城市题材的艺术作品,从而使该类题材作品逐渐具有市场竞争力,并能抵制经济全球化过程对地方文化的负面冲击。
引用
收藏
页码:1566 / 157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J].
马仁锋 ;
沈玉芳 .
世界地理研究, 2010, 19 (02) :91-101
[2]   符号、传播、地域美术与文化 [J].
陈见东 .
艺术探索, 2008, (05) :45-48+151
[3]   我国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J].
王淮梁 ;
刘桂 .
装饰, 2008, (07) :90-92
[4]   台湾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J].
张帆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S2) :49-51
[5]   北京美术产业对地方文化的嵌入性程度分析 [J].
周尚意 ;
沈小平 .
人文地理, 2008, (02) :26-32
[6]   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 [J].
李蕾蕾 .
人文地理, 2005, (02) :77-83
[7]   经济全球化下地方生产网络模式演变分析——以中国为例 [J].
马丽 ;
刘卫东 ;
刘毅 .
地理研究, 2004, (01) :87-96
[8]  
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D]. 黄波.上海大学 2008
[9]  
社会统计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卢淑华编著, 2005
[10]  
文化地理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英)迈克·克朗(MikeCrang)原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