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研究

被引:80
作者
陈春明 [1 ]
赵文华 [1 ]
杨正雄 [2 ]
翟屹 [2 ]
武阳丰 [3 ]
孔灵芝 [4 ]
机构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3]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4]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
关键词
慢性病; 控制; 膳食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51 [营养学];
学科分类号
100403 ;
摘要
目的分析膳食结构对健康的影响,探讨预防人群慢性病和促进健康的膳食关键因素。方法以“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根据粮谷类食物供能比、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脂肪供能比等膳食结构指标的人群分布及已有的推荐标准,将人群分为若干水平组,然后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组别在调整年龄、性别、地区等因素后常见慢性病指标的差异,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控制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地区、能量摄入、非睡眠静态生活时间等)后,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随膳食结构变化的趋势及不同膳食结构下人群患各种慢性病的相对危险度(OR),进行趋势检验。结果随着粮谷类食物供能比的增加,人群体重指数(BMI)、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下降,患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显著降低,人群低体重患病率则上升;随着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的增加,人群BMI、TC、LDL-C水平下降,相应人群超重及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越低,但在粮谷类食物供能比>75%时,人群低体重患病率则明显上升;而脂肪供能比越高,人群BMI、TC、LDL-C水平均显著上升,相应人群超重及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也增加,人群低体重率则降低。结论保持粮谷类食物占适宜比例的膳食结构,坚持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对于维护健康和预防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现有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如能加以适当调整,是一种较好的膳食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739 / 7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方案 [J].
杨晓光 ;
孔灵芝 ;
翟凤英 ;
马冠生 ;
金水高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执行组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07) :471-474
[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陈春明;孔灵芝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葛可佑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文集.[M].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
[5]  
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M].葛可佑主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