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

被引:29
作者
郑杭生 [1 ]
李棉管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2]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贫困; 个体主义范式; 社会结构范式; 社会互构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与社会学基础理论存在二元对立一样,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之一的贫困理论研究也呈现出个体主义范式与社会结构范式的二元对立。与此对应,中国扶贫实践也明显分野为个体主义扶贫范式和社会结构扶贫范式,这两种范式分别代表了中国扶贫历程的两个阶段。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原则,中国扶贫应该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参与、多元互动和制度之间的衔接。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 [J].
刘春荣 .
社会学研究, 2007, (02) :60-79+244
[2]   试论建国初期的社会优抚安置制度 [J].
余翔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142-144
[3]   论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原则及运行机制 [J].
关信平 .
文史哲, 2007, (01) :127-133
[4]   社会三大部门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分析 [J].
郑杭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6, (01) :27-29
[5]   我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思考 [J].
吴碧英 ;
林志伟 .
经济纵横, 2004, (03) :32-34
[6]   反贫困的新战略: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到管理穷人 [J].
朱晓阳 .
社会学研究, 2004, (02) :98-102
[7]   困境与出路:后集体时代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研究 [J].
洪大用 ;
房莉杰 ;
邱晓庆 ;
不详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4, (01) :49-56
[8]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 [J].
郑杭生 ;
杨敏 .
江苏社会科学, 2003, (01) :1-9
[9]   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 [J].
罗伯特·D.普特南 ;
杨蓉 ;
哈佛大学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9, (03) :60-63
[10]  
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支持.[M].洪小良;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