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

被引:4
作者
张二震
机构
[1]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全球化; 要素分工; 中国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14.41 [国际经济一体化];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6 ; 030206 ; 1407 ; 020202 ; 0201 ; 020105 ;
摘要
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素流动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国际产业分工正在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分工、进而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了,出现了国与国之间按同一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工的现象,这种分工的实质是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分工或“要素分工”,这给具备发展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只要应对得当,新一轮全球化也许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中国应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实现与世界的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J].
张幼文 ;
梁军 .
世界经济研究, 2006, (10) :4-12
[2]   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J].
金碚 ;
李钢 ;
陈志 .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0) :5-14
[3]   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 [J].
江小涓 .
经济研究, 2006, (03) :4-14
[4]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看待中国对外开放的效益? [J].
华民 .
国际经济评论, 2006, (01) :41-47
[5]   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 [J].
张二震 ;
方勇 .
南开学报, 2005, (06) :9-15
[6]   全球化、要素分工与中国的战略 [J].
张二震 .
经济界, 2005, (05) :18-19
[7]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M]. 人民出版社 , 张二震等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