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被引:153
作者
杨兴全 [1 ]
孙杰 [2 ]
机构
[1] 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2]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关键词
现金持有量; 权衡理论; 公司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75 [企业财务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企业出现持有大量现金与现金等价物的现象,为什么企业持有大量的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以及企业持有现金的后果等问题,逐步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而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主要从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治理机制,以及投资者的法律保护程度等方面展开现金持有量的研究。由于我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同国外有很大差别,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内部人控制严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国外的实证结论直接移植到国内缺乏说服力。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也逐步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理论分析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特质性因素和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现金持有量与财务杠杆、银行性债务、净营运资本负相关,与公司的投资机会正相关,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得到了经验支持;国有股、董事会规模、股东保护程度与现金持有量负相关;经营者持股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以及领导权结构并没对公司现金持有量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从现金持有量的角度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不完善性提供了证据,需要我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公司治理机制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 [J].
辛宇 ;
徐莉萍 .
管理世界, 2006, (05) :136-141
[2]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动因研究——代理理论抑或权衡理论 [J].
彭桃英 ;
周伟 .
会计研究, 2006, (05) :42-49+95
[3]   股权结构、股东保护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 [J].
张人骥 ;
刘春江 .
财贸经济, 2005, (02) :3-9+96
[4]   The influence of product market dynamics on a firm's cash holdings and hedging behavior [J].
Haushalter, David ;
Klasa, Sandy ;
Maxwell, William F.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4 (03) :797-825
[5]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J].
Dittmar, A ;
Mahrt-Smith, J ;
Servaes, H .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3, 38 (01) :111-133
[6]   Law and finance [J].
La Porta, R ;
Lopez-de-Silanes, F ;
Shleifer, A ;
Vishny, RW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 106 (06) :1113-1155
[7]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Liquidity: Theory and Evidence[J] . Chang-Soo Kim,David C. Mauer,Ann E. Sherman.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 1998 (3)
[8]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
Shleifer, A ;
Vishny, RW .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 (02) :737-783
[9]   Outside directors and CEO selection [J].
Borokhovich, KA ;
Parrino, R ;
Trapani, T .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6, 31 (03) :337-355
[10]   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 [J].
Yermack, D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 40 (02) :18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