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

被引:18
作者
马旭
王青
丁明涛
刘延国
机构
[1]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聚落生态位; 山区; 模型; 岷江上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落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在该聚落群的聚落生态位计算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小;海拔高度为1 900~2 6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为0.03~0.11,海拔高度为>2 600~3 1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大多分布在0.12~0.13之间,聚落生态位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山区聚落生态位研究可为揭示山区人地关系以及聚落空间规划提供新的评估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574 / 57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土地利用生态位理论构建与应用 [J].
陈英 ;
张仁陟 ;
陈蓓 ;
张军 ;
陈年来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5) :791-801
[2]   生态位理论视角在乡村聚落发展中的应用 [J].
李君 ;
陈长瑶 .
生态经济, 2010, (05) :29-33
[3]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J].
牛海鹏 ;
赵同谦 ;
张安录 ;
李明秋 .
生态学报, 2009, 29 (10) :5535-5543
[4]   干旱区生态城市生态位变化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J].
张明军 ;
刘园园 ;
熊友云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4) :106-110+119
[5]   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 [J].
陈勇 ;
陈国阶 .
农村生态环境, 2002, (01) :54-57
[6]   全球生态村运动述评 [J].
杨京平 .
生态经济, 2000, (04) :46-48
[7]   乡村生态学概论 [J].
周道玮 ;
盛连喜 ;
吴正方 ;
孙刚 ;
高玮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3) :114-117
[8]   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 [J].
张光明 ;
谢寿昌 .
生态学杂志, 1997, (06) :47-52
[9]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 [J].
朱春全 .
生态学报, 1997, (03) :324-332
[10]   生态位理论研究中的数学方法 [J].
黄英姿 .
应用生态学报, 1994, (03) :3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