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15
作者
孙艳萍 [1 ]
张晓萍 [2 ]
徐金鹏 [1 ]
马瞳宇 [1 ]
马芹 [1 ]
雷泳南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变化; 降水量; 水蚀风蚀交错带; 黄土高原;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2.02.009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目的】分析近25年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为黄土高原生态极其脆弱区的环境发展方向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82-2006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Mapping Studie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8km/15d分辨率数据,统计检验年、季节及月等不同时间尺度上NDVI的演变特征,在ArcGIS软件中表达10年尺度间NDVI均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并用面积累积频率曲线表达研究区NDVI值的整体分布及演变状况;同时用时间相关及空间对应法分析研究区ND-VI与降水量的时空联系。【结果】近25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NDVI总体呈显著(P<0.05)上升趋势,秋季及9-10月NDVI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上升趋势。在10年尺度上,研究区植被ND-VI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持续性增加面积仅为22.3%,集中分布在陕北吴旗、志丹所在北洛河上游,安塞、延安所在延河地区以及西宁西南部。年降水量与年NDVI均值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月尺度上则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在10年尺度上,西宁西南部、吴旗-延安等NDVI持续性增加地区与降水量增加的空间分布比较吻合,而内蒙古东胜附近NDVI改善但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本区属于鄂尔多斯草原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说明生态环境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结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25年来NDVI整体呈显著改善趋势,但空间差异较大;其改善程度的空间差异性既有降水的作用,也有人为活动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0+156 +1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近20年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原因分析 [J].
刘志红 ;
郭伟玲 ;
杨勤科 ;
郭艳芬 ;
朱小祥 ;
李锐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01) :16-23
[2]   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J].
孙智辉 ;
刘志超 ;
雷延鹏 ;
曹雪梅 .
生态学报, 2010, 30 (02) :533-540
[3]   基于SPOT4数据的黄土高原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J].
夏露 ;
刘咏梅 ;
柯长青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8, (01) :67-71+126
[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J].
信忠保 ;
许炯心 ;
郑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1) :1504-1514
[5]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J].
李登科 ;
郭铌 ;
何慧娟 .
生态学报, 2007, (11) :4620-4629
[6]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J].
宋怡 ;
马明国 .
中国沙漠, 2007, (01) :89-93+173
[7]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J].
马明国 ;
王建 ;
王雪梅 .
遥感学报, 2006, (03) :421-431
[8]   关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的复杂响应研究现状及趋势 [J].
周金星 ;
董林水 ;
张丽颖 ;
陈浩 .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06) :726-730+738
[9]   中国西北地区NDVI变化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J].
李震 ;
阎福礼 ;
范湘涛 .
遥感学报, 2005, (03) :308-313
[10]   吴旗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调查报告 [J].
焦居仁 ;
蒲朝勇 ;
王保安 ;
李少毅 ;
苗光忠 ;
陈谦 .
中国水土保持, 2001, (11) :13-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