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

被引:11
作者
黄利民 [1 ,2 ]
张安录 [1 ]
刘成武 [2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2] 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农地利用; 集约度; 驱动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903 ; 0701 ; 070104 ;
摘要
文章依托县域范围内的农户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资料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通城县近20多年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复种指数有所降低;以货币额表示的集约度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推力和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的结果,而并非农民内生的动力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策略研究 [J].
李雅兰 .
生态经济, 2009, (02) :109-111+154
[2]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 [J].
金建君 ;
王玉海 ;
刘学敏 .
生态经济, 2008, (11) :39-41
[3]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综述 [J].
王青 ;
陈志刚 .
生态经济, 2007, (02) :135-137+141
[4]   三峡库区开县30年耕地变化分析 [J].
曹银贵 ;
王静 ;
程烨 ;
刘爱霞 ;
刘庆 ;
吴剑 .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01) :43-47+30
[5]   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诊断——以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 [J].
刘成武 ;
李秀彬 .
地理研究, 2006, (05) :895-904
[6]   基于时空分析的贫困丘陵山区耕地变化机理研究 [J].
何国松 ;
祝国瑞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4, (06) :508-512
[7]   长江三角洲地区县域耕地变化驱动要素研究——以原锡山市为例 [J].
濮励杰 ;
周峰 ;
彭补拙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6) :779-785
[8]   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J].
李秀彬 .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3) :195-203
[9]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J].
朱会义 ;
何书金 ;
张明 .
地理研究, 2001, (06) :669-678
[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J].
史培军 ;
陈晋 ;
潘耀忠 .
地理学报, 2000, (02) :1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