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

被引:20
作者
谈国新 [1 ]
张立龙 [2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2]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时空数据模型;
D O I
10.13266/j.issn.0252-3116.2018.15.012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目的 /意义]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空间中有形载体的时空及属性等特征,可以构建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非遗的发展动态和规律,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过程]在对非遗的文化空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载体类型划分和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结果 /结论]该模型能够表达传承人时空信息的变化,以此建立的原型系统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信息,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1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基于事件语义的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D].徐志红.武汉大学.2005, 05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王文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综述 [J].
邬群勇 ;
孙梅 ;
崔磊 .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 (10) :1001-1011
[4]   非遗视野下的文化空间理论研究刍议 [J].
陈桂波 .
文化遗产, 2016, (04) :81-86
[5]   国内外“文化空间”研究的多维视角 [J].
伍乐平 ;
张晓萍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37 (03) :7-12
[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三种可视化工具的比较分析 [J].
文庭孝 ;
刘晓英 .
图书馆, 2016, (02) :21-27
[7]   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及演化分析——以两岸同源“歌仔戏”为例 [J].
陈路遥 ;
许鑫 .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 (14) :22-30
[8]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J].
吴清 ;
李细归 ;
张明 .
经济地理, 2015, 35 (06) :175-183
[9]   面向土地利用调查的时空数据库构建技术 [J].
郜允兵 ;
潘瑜春 ;
高秉博 ;
张晓东 ;
郜俊霞 ;
张翼鹏 .
测绘科学 , 2015, (05) :49-54+88
[10]  
论端午节的民俗特征演变.[J].田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4,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