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分析

被引:16
作者
高标 [1 ]
房骄 [2 ]
何欢 [3 ]
机构
[1] 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2]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3]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灰色预测;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吉林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吉林省1998-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合生态赤字、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赤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分析吉林省近1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1998-2010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1.7841hm2/人增长到3.201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3535hm2/人减少到1.3028hm2/人,生态赤字从0.4306hm2/人增大到1.8985hm2/人,吉林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1998-2010年期间,生态协调系数都比较接近1.414,属于基本不协调。生态足迹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发展能力指数由2.1429升到3.0902。万元GDP生态赤字先升后降:从1998年的0.7308hm2/万元升到2002年的0.9888hm2/万元,最后降到2010年的0.6016hm2/万元。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1-2020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将由3.4833hm2/人增大到5.7022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2978hm2/人降到1.2676hm2/人,生态赤字将由2.1855hm2/人增大到4.4346hm2/人。吉林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素质,否则,生态赤字将会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恶化。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9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J].
马媛 ;
黄翀 ;
郑巍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6 (06) :174-178
[2]   阿克苏地区生态足迹分析与动态预测 [J].
刘晓星 ;
贡璐 ;
吕光辉 ;
杨晓东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1, (06) :49-53
[3]   基于生态足迹和灰色关联度的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宫继萍 ;
潘竟虎 ;
石培基 .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 (02) :198-201
[4]   “两型社会”城市生态足迹时间维变化及驱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J].
郭玲霞 ;
黄朝禧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 (02) :217-221
[5]   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的演变及其计量测算探析 [J].
余慧容 ;
蒲春玲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3 (06) :543-547
[6]   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J].
张智全 ;
于爱忠 ;
罗珠珠 ;
陈年来 ;
黄高宝 .
草业学报, 2010, 19 (04) :187-193
[7]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J].
杨海真 ;
李爱梅 ;
叶田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 (08) :1188-1193
[8]   甘肃省1990—2005年生态足迹与发展能力研究 [J].
聂华林 ;
苏芳 ;
尚海洋 .
甘肃社会科学, 2010, (04) :92-94
[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 [J].
王国刚 ;
杨德刚 ;
乔旭宁 ;
杨莉 ;
唐宏 .
冰川冻土, 2009, 31 (05) :969-975
[10]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深圳为例 [J].
吴健生 ;
李萍 ;
张玉清 .
资源科学, 2008, (06) :85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