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中央—地方—个体的互动与共演

被引:63
作者
丰雷
郑文博
张明辉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关键词
农地制度变迁; 中国改革; 国家治理; 共同演进; 动态分析;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9.0116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制度变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本文初步构建一个"中央—地方—个体"三者互动与共演的动态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的实践。研究表明:(1)动态制度变迁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战略:中央政策制定"、"中间扩散:地方实施创新"以及"基层变迁:个体需求反馈";其中,中央政策制定的可行集取决于变迁要素(主观意识、社会需求和国内外经验)、要素权重以及政策制定者知识,三者共同决定了可选政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中央集权制下的一项政府主导的改革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且方向一致,中央能够积极回应个体和地方的制度需求,提供制度供给,降低改革阻力;中央甄别引导→个体与地方探索创新→中央择优并固化为正式规则,这一互动过程使得改革能够及时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系统和外部环境;二是制度矩阵中制度互补而非挤出的改革更易成功,相关制度之间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达成同一政策目标,增强了政策效果。(3)上述观点得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实践的证明:前30年的艰难探索中,中央政策可行集设定存在一定偏差,缺少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制度缺乏适应性;后40年的成功(特别是使用权改革)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策可行集得到调整,进行了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充分利用了制度的互补性,实施渐进且广泛的改革,制度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48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81 条
[1]   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理论与证据——基于对农地流转对象与农地租金关系的分析 [J].
仇童伟 ;
罗必良 ;
何勤英 .
中国农村观察, 2019, (04) :128-144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诱致性变迁还是强制性变迁 [J].
丰雷 ;
任芷仪 ;
张清勇 .
农业经济问题, 2019, (01) :32-45
[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路径——基于几个试点地区的观察 [J].
唐健 ;
谭荣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 33 (01) :13-22
[4]   论土地开发模式与“人的城镇化”——兼评征地制度改革问题 [J].
桂华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1) :155-161+170
[5]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地制度的演进与展望 [J].
张清勇 .
财经智库, 2018, 3 (06) :44-63+142
[6]   现行土地制度与中国不同地区土地制度的差异化实践 [J].
贺雪峰 .
江苏社会科学 , 2018, (05) :21-30+273
[7]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评估与展望 [J].
陈明 .
农业经济问题, 2018, (04) :71-81
[8]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脉络与改革方向 [J].
张旭 ;
隋筱童 .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02) :26-36
[9]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态:由农村改革试验区例证 [J].
周应恒 ;
刘余 .
改革, 2018, (02) :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