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聚集功能及凝血活性的变化

被引:7
作者
葛进
张连凤
机构
[1] 天津公安医院内三科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血小板活化; 凝血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血清中CD62p及PAC-1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MA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T、APTT及TT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CD62p、PAC-1以及MA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术后血浆Fib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PT、APTT及T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活性水平升高可能是PCI术后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33 / 33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Preoteomics, metabolomics and progenitor cell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Becker, Richard C. ;
Andreotti, Felicita .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006, 22 (01) :85-88
[2]  
血液病学.[M].张之南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与冠心病 [J].
许骥 ;
华琦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07) :4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