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

被引:90
作者
马长山
机构
[1]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法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107 [研究、考订、评论];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摘要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互动发展 ,奠定了法治运行的基础 ,即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导致了法律至上 ;多元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分享与制衡提供了权利保障 ;市民社会多元利益的冲突、互动与整合衍生了理性规则秩序 ;具有自由理性精神的公民意识构成了法治的非制度化要素。中国要真正走向法治 ,就必须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确立多元权利基础、公权力权威和良法之治 ,并实现依法治国与市民社会理性规则秩序的回应与契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41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94 条
[1]   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 [J].
信春鹰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5) :59-70+205
[2]   市民社会悖论 [J].
M.W.弗利 ;
B.爱德华 ;
孙晓莉 .
哲学译丛, 2000, (03) :43-50
[3]   全球治理与第三世界的变革 [J].
唐贤兴 .
欧洲, 2000, (03) :4-11
[4]   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第二次亚洲法哲学大会述评 [J].
郭道晖 .
中外法学, 1999, (03) :101-107
[5]   法治进程中公民意识的功能及其实现 [J].
马长山 .
社会科学研究, 1999, (03) :37-43
[6]   21世纪权力的流变:集中与分散 [J].
陈玉刚 ;
俞正梁 .
学习与探索, 1998, (06) :81-87
[7]   1987~1992年韩国过渡时期的政治:市民社会的兴起 [J].
李寿勋 ;
徐漪 ;
周士琳 .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8, (06) :39-41
[8]   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 [J].
苏力 .
法学研究, 1998, (01) :1-13
[10]   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 [J].
马长山 .
法学研究, 1996, (06)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