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失业还是隐性就业?——来自上海家庭调查数据的证据

被引:12
作者
陆铭 [1 ]
田士超 [2 ]
机构
[1]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2] 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关键词
隐性就业; 失业; 劳动力市场; 转型经济; 上海;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08.01.007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摘要
隐性就业是登记失业者实际上却拥有工作的现象,在转型经济中尤为普遍。了解隐性就业的规模和特征对于准确地测度失业率和识别真正的失业者,从而有效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2005年上海市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有关隐性就业的发现:(1)隐性就业的比例非常高,保守的估计是超过40%的显性失业(下岗)者实际上拥有能够获得一定收入的工作;(2)与就业人群相比,中年人、具有较低文化程度以及已婚或离异(丧偶)的个体更有可能从事隐性就业,而青年人、文化程度较高的个体、中共党员、未婚人员更不倾向于隐瞒就业状态,性别和健康特征对于个体是否隐瞒就业状态的影响并不显著;(3)如果考虑到隐性就业者是并非真正的失业者,那么,真正失业的困难群体更多地是女性和健康状态较差的人群;(4)从就业状态来看,隐性就业者更多地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社会服务业等行业,更多地就业于私营企业,更多以商业服务业人员为职业,更有可能采取自我雇佣的就业形式;(5)相对于显性就业来说,隐性就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等。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城镇失业率的重新估计 [J].
李实 ;
邓曲恒 .
经济学动态, 2004, (04) :44-47
[2]   隐性就业的普遍性、工作性质与个人特征——以杭州市社会调查为例 [J].
张时飞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4) :45-50
[3]   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 [J].
张车伟 .
世界经济, 2003, (05) :47-54+80
[4]   隐性就业与就业管理 [J].
任远 .
人口与经济, 2001, (04) :45-50+56
[5]   下岗再就业人员中存在隐性就业——关于上海市3000名下岗人员的调查与分析 [J].
Urban Survey Organization ;
Shanghai .
统计研究, 1999, (06) :20-23
[6]   隐性就业的制度分析 [J].
高玉泽 .
管理世界, 1998, (01) :202-205
[7]   关于隐性就业的理论分析 [J].
袁志刚 ;
陆铭 .
浙江社会科学, 1998, (01) :9-14
[8]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宋晓梧[著], 2001
[9]  
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于法鸣主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