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领域发展与新型政社关系建构

被引:7
作者
吴青熹
机构
[1]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部
关键词
网络公共领域; 政社关系; 社会治理; 社会化媒体; 文化领导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69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现代思想家在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形成了社会本体论与国家本体论两种不同立场,但实际上,无论是强调市民社会,还是强调作为最高公共机构的国家,其背后所关注的问题都指向"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公共讨论涉及国家活动并能形成公共意见的领域,其核心是通过媒介形成的、能够主导社会舆论的意见场域。互联网的兴起引发传统政社关系的巨大变迁,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所产生的新型网络公共领域。要建构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新型政社关系,需要对网络政治公共领域进行治理,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找到不同网络社群对话的"合意空间",并成为网络舆论规则的制定者、公共议题的设置者和公共规则的维护者,从而形成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舆情,以此来掌握"文化领导权"。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J.Habermas. . 1996
[2]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J.Habermas. .
[3]  
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H.Rheingold. . 1993
[4]  
What is Social Media. A.Mayfiel. . 2008
[5]  
列宁全集[M]. 人民出版社[苏]列宁(В·И·Ленин) 著, 1957
[6]  
法哲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 , (德)黑格尔, 196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恩格斯 著, 1972
[8]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学林出版社 , (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 1999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K·Marx)[德]恩格斯(F·Engeis) 著, 1956
[10]  
哲学与政治[M]. 吉林人民出版社[(法)阿尔都塞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