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2000-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27
作者
陈庆江 [1 ,2 ]
杨蕙馨 [3 ]
焦勇 [4 ]
机构
[1] 山东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4]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协同演化; 机理; 能源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6 [能源管理];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0201 ; 020105 ;
摘要
如何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降低能源强度,推动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以系统间协同演化理论为基础,改进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的测度方法,并采用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对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能够显著降低地区能源强度,且其对降低地区能源强度的贡献强于政府干预、技术创新、国际贸易、外商投资和能源价格等因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在东、中、西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从动态发展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对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呈增强趋势;产业结构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影响地区能源强度的过程中存在门限效应,只有当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达到一定水平后(高于0.756 8),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才变得显著。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三种机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影响地区能源强度。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节能减排效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应根据不同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其在节能减排中的积极作用。在推动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节能减排效应的有效发挥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6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省际节能减排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研究 [J].
徐盈之 ;
魏莎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3) :60-69+139
[2]   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 [J].
王班班 ;
齐绍洲 .
经济研究, 2014, 49 (02) :115-127
[3]   中国能源消费波动福利成本的差异性研究 [J].
彭恒文 ;
陈茉莉 .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3, 29 (03) :35-42
[4]   山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 [J].
刘新民 ;
吴宣俊 ;
吴士健 .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2, 28 (05) :124-129
[5]   能源价格、技术变化和信息化投资对部门能源强度的影响 [J].
樊茂清 ;
郑海涛 ;
孙琳琳 ;
任若恩 .
世界经济, 2012, 35 (05) :22-45
[6]   论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J].
卢现祥 ;
王宇 .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2, 28 (02) :13-21
[7]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 [J].
谢康 ;
肖静华 ;
周先波 ;
乌家培 .
经济研究, 2012, 47 (01) :4-16+30
[8]   信息化与能源效率的关系研究 [J].
李雷鸣 ;
贾江涛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 (05) :163-166+172
[9]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一个理论模型 [J].
谢康 ;
肖静华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 (04) :210-216
[10]   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动态分析及预测 [J].
曹明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4) :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