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人工智能

被引:409
作者
李德毅
刘常昱
杜鹢
韩旭
机构
[1] 中国电子工程系统研究所
[2]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3] 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
[4]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北京
[5] 江苏南京
[6] 北京
关键词
熵; 超熵; 混沌; 分形; 复杂网络; 幂律分布;
D O I
10.13328/j.cnki.jos.2004.11.001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在主、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中,随机性和模糊性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研究了随机性和模糊性之间的关联性,统一用熵作为客观事物和主观认知中不确定状态的度量,用超熵来度量不确定状态的变化,并利用熵和超熵进一步研究了混沌、分形和复杂网络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进化和变异,为实现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找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形式化方法,也为包括形象思维在内的不确定性思维的自动化打下了基础.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进入21世纪的新发展.这个由多学科交叉渗透构成的新学科,必将使得机器能够具备人脑一样的不确定性信息和知识的表示能力、处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583 / 159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正态云模型的普适性 [J].
李德毅 ;
刘常昱 .
中国工程科学, 2004, (08) :28-34
[2]   知识表示中的不确定性 [J].
李德毅 .
中国工程科学, 2000, (10) :73-79
[3]   论混沌与随机 [J].
王梓坤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2) :199-202
[4]   隶属云和隶属云发生器 [J].
李德毅,孟海军,史雪梅 .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 1995, (06) :15-20
[5]  
分形原理及应用.[M].孙霞; 吴自勤; 黄昀; 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6]  
复杂非线性系统中的混沌.[M].王兴元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  
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邱菀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8]  
机遇与混沌.[M].(法)大卫·吕埃勒(DavidRuelle)著;刘式达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9]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M].(英)伊萨克·牛顿著;王克迪译;.武汉出版社.2001,
[10]  
世纪之交的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M].陈汝钤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