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被引:161
作者
何春阳
史培军
陈晋
徐小黎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城市化; 过程; 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MSS数据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 1975~1997年城市化基本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的面状城市化、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沿交通干线的线状城市化以及中心大区与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的点状城市化3种基本模式,其中,中心大区在城市边缘区的面状城市化过程在区域内居于优势地位。(2)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格局的形成是地形、交通等内在适应性因素和经济因素、政府行为、文化传统、突发事件等外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政府行为和3000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和古都风貌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63 / 37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基于变化向量分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Ⅰ)——变化阈值的确定方法 [J].
陈晋 ;
何春阳 ;
史培军 ;
陈云浩 ;
马楠 .
遥感学报, 2001, (04) :259-266+323
[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混合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J].
何春阳 ;
陈晋 ;
陈云浩 ;
史培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3) :255-262
[3]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J].
刘盛和 ;
吴传钧 ;
沈洪泉 .
地理学报, 2000, (04) :407-416
[4]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J].
史培军 ;
陈晋 ;
潘耀忠 .
地理学报, 2000, (02) :151-160
[5]   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J].
周一星 ;
曹广忠 .
城市规划, 1999, (12) :8-13+60
[6]   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 [J].
顾朝林 .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04) :307-312
[8]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城市扩展研究 [J].
范作江 ;
承继成 ;
李琦 .
遥感信息, 1997, (03) :12-16
[9]   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 [J].
孙胤社 .
地理学报, 1992, (06) :552-560
[10]   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 [J].
周一星 .
城市规划, 1986, (03)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