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39
作者
伍星
沈珍瑶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9 [生态学其他分支学科];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利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 Info和Arc View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1980~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地和耕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化为草地和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草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通过对该区斑块类型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离度和破碎度较大,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在宏观政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分离度和破碎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过对景观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整个区域景观结构日趋破碎,景观异质性也逐渐提高,土地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发展。长江上游地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程度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景观生态效应。可通过调整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使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及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2+291 +29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虞孝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2]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策研究.[M].王锡桐等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 [J].
刘瑞民 ;
杨志峰 ;
丁晓雯 ;
沈珍瑶 ;
伍星 ;
刘芳 .
环境科学, 2006, (12) :2407-2414
[4]   基于DEM的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分析 [J].
刘瑞民 ;
杨志峰 ;
沈珍瑶 ;
丁晓雯 ;
伍星 ;
刘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1) :102-108+129
[5]   中国北方13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19891999) [J].
李月臣 ;
宫鹏 ;
陈晋 ;
刘春霞 ;
何春阳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5) :145-148
[6]   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潘竟虎 ;
刘菊玲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04) :69-74
[7]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J].
万荣荣 ;
杨桂山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3) :475-480
[8]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J].
张银辉 ;
罗毅 ;
刘纪远 ;
庄大方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1) :61-65
[9]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退化与农地利用 [J].
田水松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03) :98-101
[10]   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J].
潘开文 ;
吴宁 ;
潘开忠 ;
陈庆恒 .
生态学报, 2004, (03) :61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