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69
作者
钱凌 [1 ]
银燕 [1 ]
童尧青 [1 ]
王巍巍 [1 ]
魏玉香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数浓度; 粒径分布; 气象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根据2006年7~12月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观测资料,研究了粒径0.01~2.5μm颗粒物的浓度变化和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数浓度比较高,达104个/cm3,其中超细粒子(粒径0.01~0.1μm)对总粒子数浓度贡献较大,约占87%.夏、秋、冬季的数浓度谱分布均呈单峰型结构,峰值集中在0.02~0.05μm;大气细颗粒物数浓度在正午太阳辐射最强时达到峰值;降雨对细颗粒物的去除作用明显.夏季的超细粒子浓度最高,可能与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有关,同时,较强的太阳辐射也使得该季节大气细颗粒物的生成率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 [J].
童尧青 ;
银燕 ;
钱凌 ;
安俊琳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584-588
[2]   济南夏季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机理分析 [J].
高健 ;
王进 ;
程淑会 ;
杨凌霄 ;
王文兴 ;
王韬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05) :680-687
[3]   北京夏季高温高湿和降水过程对大气颗粒物谱分布的影响 [J].
胡敏 ;
刘尚 ;
吴志军 ;
张静 ;
赵云良 ;
Birgit Wehner ;
Alfred Wiedensohler .
环境科学, 2006, (11) :2293-2298
[4]   广州市大气细粒子的化学组成与来源 [J].
陈灿云 ;
梁高亮 ;
王歆华 .
中国环境监测, 2006, (05) :61-64
[5]  
大气细粒子研究进展[J]. 郝明途,林天佳,刘焱.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6(02)
[6]  
大气细粒子研究进展[J]. 郝明途,林天佳,刘焱.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6 (02)
[7]   深圳冬、夏季大气细粒子及其二次组分的污染特征 [J].
牛彧文 ;
何凌燕 ;
胡敏 ;
张静 ;
赵云良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6, (02) :173-180
[8]   2003年夏季临安地区大气气溶胶离子成分的尺度分布特征 [J].
颜鹏 ;
张养梅 ;
杨东贞 ;
汤洁 ;
于晓岚 ;
程红兵 ;
俞向明 .
气象学报, 2005, (06) :980-987
[9]   农作物秸秆燃烧PM排放因子的研究 [J].
祝斌 ;
朱先磊 ;
张元勋 ;
曾立民 ;
张远航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2) :29-33
[10]   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变化及尺度分布 [J].
张新玲 ;
张利民 ;
李子华 .
江苏环境科技, 2003, (04)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