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被引:25
作者
徐现祥
舒元
机构
[1]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增长分布演进; 协调发展;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05.02.004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调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国内现有文献并没有提供一个考察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根据趋同文献的最新进展,本文提供了一个能够同时考察经济增长及其差距的分析框架:增长分布演进。在实证上,本文采用非参数估计的Kernel密度函数发现,在1978~1998年间,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不断向右平移(反映各省区都快速地增长),而且逐渐呈现双峰状(反映增长中的不协调),从而把省区内生地分为两类:左边峰和右边峰;从模拟结果看,左边峰最终会缓慢地趋于消失。这意味着,我国能够实现省区协调发展,但过程较漫长。"中部开发"利于早日实现省区协调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 [J].
徐现祥 ;
李郇 .
经济研究, 2004, (05) :40-48
[2]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 [J].
林毅夫 ;
刘培林 .
经济研究, 2003, (03) :19-25+89
[3]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J].
沈坤荣 ;
马俊 .
经济研究, 2002, (01) :33-39+94
[4]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 [J].
蔡昉 ;
都阳 .
经济研究, 2000, (10) :30-37+80
[5]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 [J].
林毅夫 ;
蔡昉 ;
李周 .
经济研究, 1998, (06) :5-12
[6]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J].
魏后凯 .
中国工业经济, 1997, (03) :31-37
[7]  
非参数计量经济学.[M].叶阿忠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  
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M].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  
中国.[M].王绍光;胡鞍钢.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7-80058-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