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评价

被引:29
作者
赵媛媛 [1 ,2 ]
何春阳 [1 ,2 ]
李晓兵 [1 ,2 ]
黄庆旭 [1 ,2 ]
杨洋 [1 ,2 ]
机构
[1]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
北方干旱化; 耕地自然生产潜力; 桑斯维特纪念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分别减少了约16.61×106t和19.55×106t。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增加率分别为2.64%和2.55%,在此基础上,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增加了5.36×106t和4.48×106t。从整个研究区尺度来看,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减少了约11.24×106t和15.08×106t。从基于气象站点的泰森多边形尺度来看,研究区的西北区域,主要包括陕西、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对于气候变化比较敏感,而包括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在内的研究区华北南部区域和内蒙古北部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3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J].
董婷婷 ;
张增祥 ;
钱凤魁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6) :78-82
[2]   1951~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J].
马柱国 ;
符淙斌 .
科学通报, 2006, (20) :2429-2439
[3]   基于GIS的漳州市土地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J].
吴志杰 .
龙岩学院学报, 2006, (03) :71-73+77
[4]  
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Ⅰ):主要研究成果[J]. 符淙斌,安芷生,郭维栋.地球科学进展. 2005(11)
[5]   20世纪90年代LUCC过程对中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基于气候观测与遥感土地利用动态观测数据 [J].
刘纪远 ;
徐新良 ;
庄大方 ;
高志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6) :483-492
[6]   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对比研究 [J].
胡云锋 ;
刘纪远 ;
庄大方 ;
杨风亭 ;
不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4, (S1) :211-219
[7]   帕默尔干旱指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J].
刘庚山 ;
郭安红 ;
安顺清 ;
刘巍巍 .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4) :21-27
[8]   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区及北方旱涝演变 [J].
朱亚芬 .
地理学报, 2003, (S1) :100-107
[9]   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价——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为例 [J].
赵昕奕 ;
蔡运龙 .
地理学报, 2003, (04) :584-590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刘纪远 ;
张增祥 ;
庄大方 ;
王一谋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江南 ;
吴世新 .
地理研究, 2003, (0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