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之辨:计算本质、目标分类与议题划分

被引:22
作者
黄璜
机构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3]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 超人工智能; 公共政策;
D O I
10.16582/j.cnki.dzzw.2018.03.001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新一波人工智能建立在新的计算"秩序"上,也因此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其快速发展在提升社会福利的同时也被认为可能造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尽管应当用基于工具目标和基于认知目标的划分来代替建立在不同维度上的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划分,但是可以相应地将所关注的政策议题划分为将人工智能视为工具的弱议题、视为主体的强议题和视为危机的超议题,并由此建议要建立和加强全球合作以面对可能的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2 / 1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三个反思 [J].
吴冠军 .
探索与争鸣, 2017, (10) :10-13
[2]   计算主义质疑 [J].
刘晓力 .
哲学研究, 2003, (04) :88-94
[3]   对新型量子计算范例的哲学透视 [J].
周昌乐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3, (01) :94-99+106
[4]   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 [J].
刘晓力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1) :99-108+206
[5]  
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吴彤等主编, 2004
[6]   The Singularity May Never Be Near [J].
Walsh, Toby .
AI MAGAZINE, 2017, 38 (03) :58-62
[7]  
Herbert Sim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intuition[J] . Roger Frantz.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 2003 (2)
[8]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J] . John R. Searle.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1980 (3)
[9]  
Frankenstein unbound: Towards a legal defini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Sam N. Lehman-Wilzig. Futures .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