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25
作者
王洋
王新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辽宁省葫芦岛市农业技术中心 吉林长春
[3] 辽宁葫芦岛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种植结构; 演变; 驱动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 [种植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的种植业历史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恢复调整阶段、波动发展阶段、"玉米型"结构形成阶段、"玉米型"结构完善阶段;形成"玉米型"种植结构的主要驱动力可以概括为国家政策调控力、科技进步推动力、社会需求拉动力、经济效益驱动力、自然条件支撑力等。今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向是形成以优质玉米为主,优质水稻、优质大豆为辅,其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在小区域内各具特色的种植结构。图1,参9。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吉林省特用玉米现状、趋势及生产基地布局研究 [J].
王洋 ;
齐晓宁 ;
刘兆永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03)
[2]   中国农区长期以种植业为主原因探析 [J].
严火其 .
中国农史, 2001, (04) :68-74
[3]   关于吉林省调整玉米种植面积有关问题的商榷 [J].
尹枝瑞 ;
王玉贞 ;
刘志全 ;
徐航 .
吉林农业科学, 2000, (02) :3-9
[4]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J].
蒙艳晶 .
农业技术经济, 1998, (04)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