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y、D-D、NSE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30
作者
贺雯 [1 ,2 ]
高尚 [3 ]
宋海燕 [4 ]
岳霞 [4 ]
任明姬 [5 ]
机构
[1]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神经内科
[2] 内蒙古医科大学
[3] 内蒙古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4] 巴彦淖尔市医院神经内科
[5] 内蒙古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D-二聚体; 同型半胱氨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的变化规律,综合评价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评估及预后判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2月—2014年7月入院的6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2012年3月—2014年6月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597例为对照组。1观察组患者发病后2、5、10d取血检测NSE、D-D及Hcy 3项指标,并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对比分析;2根据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脑MRI成像后测量的脑缺血损伤组织体积量值分为小、中和大三个组,分别在患者发病第二天检测血NSE、D-D、Hcy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检测不同脑损伤体积量与血液NSE、D-D、Hcy水平相关关系。3观察组患者在2、5、10d血液NSE、D-D、Hcy指标与相同时间NIHSS评分值和MRS评分值采用相关关系分析。结果 1观察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2、5、10d的血液学NSE、D-D及Hcy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2d血清中NSE水平升高,5d达高峰,10d下降;全血中D-D值的各时间点的变化与NSE有一致的规律。血浆中Hcy水平在2、5、10d无明显波动(P>0.05)。2三组小、中、大体积量脑组织梗死的观察组患者,在第二天,检测NSE、D-D和Hcy水平,结果显示:各组NSE、D-D水平随着梗死面积增大而逐渐增加(P<0.05);而Hcy水平未见梗死灶体积增大而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2、5、10d的NSE、D-D指标与相同时间的NIHSS评分值和患者MRS评分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Hcy与NIHSS和MRS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液学指标中NSE和D-D水平与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标志物;而Hcy水平与脑梗死灶体积大小、NIHSS和MRS均无相关关系,故在临床实践中,Hcy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仅为辅助观察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017 / 202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J].
陈建国 ;
石振东 .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8 (01) :47-48
[2]   外周血S-100B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J].
农媛 ;
樊金莲 ;
梁妙玲 ;
陈奎 ;
覃文周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23 (01) :69-70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SE、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的临床研究 [J].
刘家敏 ;
于吉友 ;
刘斌 ;
袁正光 ;
陈正挪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 (06) :460-463
[4]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神经烯醇化酶检测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J].
李丽 .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07) :1089-1090
[5]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DD相关性分析 [J].
王春雨 ;
王海鹏 ;
刘洁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3) :54-55
[6]   急性脑梗死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质量浓度与病情及预后关系研究 [J].
赵蕗 ;
韩冬 ;
冯娟 ;
翟志永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 34 (05) :484-487
[7]   急性脑梗死患者NSE、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滕义建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08) :1048-1049
[8]   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抗凝血因子Ⅲ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J].
缪希莉 ;
黄新次 .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2014, (02) :306-307
[9]   脑梗死患者血浆NSE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J].
章彩娣 ;
陈爱娟 ;
李剑 .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3, 26 (04) :513-514
[10]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测定在老年高血压及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J].
周青云 .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06) :68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