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采访过许多牧区,记者知道草原上分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牧民在季节变换之时都会“逐水草而牧”——转场。而这次在内蒙古边境的西部和北部草原,才第一次了解到在转场之外还有“走场”。那是7 月中旬在锡林郭勒市的阿巴嘎旗,副旗长宁布向记者介绍说,该旗北部边境一线的草原因为连年受灾,特别是今年遭遇五六十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草场退化、沙化,牲畜无草可吃,牧民别无出路,只得走场。历史上,远距离走场放牧也是阿巴嘎旗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一项不得已的措施,牧民称之为“走敖特尔”。上个世纪50 年代以后,每有灾害发生,除旗内调剂好草场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受灾牲畜走场外,还接受过邻近旗受灾牧民的走场牲畜。而走场到旗外的草场,主要集中在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正镶白旗等地。灾情最为严重的年份,走场的牲畜占全旗牲畜总数的一半以上,有些苏木的全部牲畜都得走场。平常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走场则意味着世世代代养育牧人和牲畜的这片草原再也不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将自己的主人抛弃了。牧人和牲畜,都不得不另寻生路。草原和人及牲畜的关系,开始了颠覆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