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发展研究

被引:31
作者
彭博 [1 ]
方虹 [1 ]
李静 [1 ]
尤怀墨 [1 ]
方思然 [2 ]
机构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模型;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 作用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83001 ;
摘要
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区域系统各方面的众多因子相互动态耦合过程中,存在一定可遵循的演变规律。耦合协调度作用机理对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耦合协调理论引入经济、社会、环境区域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通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省份2008—2014年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进行测度和评价,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7+75 +7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水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研究 [J].
雷玉桃 .
改革与战略, 2007, (01) :20-23
[2]   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 [J].
贾艳红 ;
赵军 ;
南忠仁 ;
赵传燕 ;
王胜利 .
生态学杂志, 2006, (08) :1003-1008
[3]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J].
曹光辉 ;
汪锋 ;
张宗益 ;
邹畅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1) :25-29
[4]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
廖重斌 .
热带地理, 1999, (02) :76-82
[5]  
Chapter 28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s[J] . William A. Brock.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 2005
[6]  
Nature as a life support system.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J] . Horst Siebert. . 198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