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相对特异性与经络或神经节段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17
作者
刘乡
张守信
魏北桦
机构
[1]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针刺镇痛; 穴位相对特异性; 经线; 神经支配节段性;
D O I
10.13702/j.1000-0607.1995.01.016
中图分类号
R246.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本工作选用足少阳胆经的“上关”和“阳陵泉”及与之对应的足阳明胃经的“下关”和“足三里”,但“上关”和“下关”位于头部的颧弓上下,同为三叉神经支配。而“阳陵泉”和“足三里”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同受腓总神经支配。分别观察电针这四个穴位对中缝大核(NRM)神经元及其由牙髓或尾尖饬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的效应,分析穴位相对特异性与经线或神经支配节段性的关系。观察到电针“上关”和“下关”均可激活NRM神经元,并抑制其两种刺激所引起的伤害性反应。但对牙髓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约-60%,5~10分,P<0.05~0.001),而对尾尖伤害性反应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或仅为-30%。电针“阳陵泉”或“足三里”也可激活NRM神经元并抑制两种伤害性反应,但对尾尖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比对牙髓的强而持久,前者为-60%~-40%,30分钟(P<0.05~0.001),后者为-40%,5~10分钟(P<0.05~0.001)。上述事实表明,头部穴位电针对牙痛,后腿穴位电针对尾部痛的镇痛作用更好。指出穴位相对特异性似不依经线区分,而与神经支配的节段性关系密切。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强电针穴位对背角神经元镇痛效应广泛性的中枢机制 [J].
何晓玲,刘乡.朱兵,徐卫东,张守信 .
生理学报, 1995, (06) :605-609
[2]   比较电针“合谷”对中缝大核神经元由首尾不同部位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痛反应的抑制效应 [J].
张守信 ;
刘乡 ;
魏北桦 .
针刺研究, 1992, (01) :17-20
[3]   电针同异节段穴位对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作用 [J].
俞咏蓓 ;
秦潮 ;
朱衡 ;
谢浩 ;
师建华 .
针刺研究, 1991, (Z1) :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