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人类福祉的理论框架和测量

被引:24
作者
田建国 [1 ,2 ]
庄贵阳 [2 ]
朱庄瑞 [3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
[3] 山东管理学院“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创新研究所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可行能力路径; HDI; 人类福祉; 新时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中国已经步入新时代,但还没有一个基于新时代背景的人类福祉理论框架。传统的人类福祉评价有居于行动起点的资源禀赋论和居于行动结果的效用论或者幸福论、快乐论。但这些评价都是不充分不完整的,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可行能力评价。相对于仅仅基于可行能力的HDI以及其他相关改进版,本文从可行能力的理论框架到权重的设置、指标的选取原则和合成方式都进行了一个创新性的工作。首先,更加强调人类群体能力的拓展,提出人类功能结构框架,将人类可行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发展能力、和谐能力、可持续性能力。其次,在权重的设置上,摆脱了HDI等指标体系仅使用主观赋权的缺陷,通过熵指数法将数据信息中反映的可行能力的差别纳入到权重中。最后,在指标的选取中,提出了一个基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和边沁的"最大最多数原则"的标准。研究发现:①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类福祉总体状况在逐渐变好,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②中国人类福祉地区总体差异在逐渐缩小,但东部地区人类福祉状况趋向于发散,中西部地区趋向于收敛。③中国人类福祉有后发优势和先发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高人类福祉地区发展速度较慢,中低人类福祉地区发展较快。建议:建立以能力为信息基础的人类福祉评价体系;制定遴选人类综合发展指数功能指标的程序;推动东部地区协同发展,提高东部落后地区人类福祉;通过提高健康、教育、城乡一体能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人类福祉;通过发展收入以外的其它能力来实现高人类福祉地区的福祉提升。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美好生活的多重价值内涵及其现实构建 [J].
张卫伟 ;
王建新 .
思想理论教育, 2018, (04) :37-42
[2]   中国城乡差距对城乡居民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J].
马潇萌 .
城市问题, 2016, (11) :4-12
[3]   中国城市的社会福利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289个地级市为例 [J].
汪小勤 ;
吴士炜 .
城市问题, 2016, (09) :11-17+57
[4]   健康投资能影响跨国人均产出差距吗?——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J].
王弟海 ;
黄亮 ;
李宏毅 .
经济研究, 2016, 51 (08) :129-143
[5]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傅辰昊 ;
周素红 ;
闫小培 ;
古杰 .
世界地理研究, 2015, 24 (04) :67-77
[6]   气候变化认知、社会责任感与公众减排行为——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崔维军 ;
杜宁 ;
李宗锴 ;
张三峰 .
软科学, 2015, 29 (10) :39-43
[7]   如何通过教育缓解收入不平等? [J].
杨娟 ;
赖德胜 ;
邱牧远 .
经济研究, 2015, 50 (09) :86-99
[8]   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中国1990—2010年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J].
李经纬 ;
刘志锋 ;
何春阳 ;
高宾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07) :1118-1128
[9]   人类发展指数:评述与重构 [J].
陈友华 ;
苗国 .
江海学刊 , 2015, (02) :90-98
[10]   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 [J].
李晓西 ;
刘一萌 ;
宋涛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06) :69-9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