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
被引:112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悦中山
[
1
,
2
]
李树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李树茁
[
3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靳小怡
[
3
]
费尔德曼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费尔德曼
[
4
]
机构
:
[1]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2]
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
[3]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4]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
来源
:
社会
|
2011年
/ 31卷
/ 06期
关键词
:
农民工;
社会网络;
社会融合;
移民—居民网络;
D O I
:
10.15992/j.cnki.31-1123/c.2011.06.006
中图分类号
:
C912.8 [地区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
1204 ;
摘要
:
社会网络对移民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09年X市农民工调查数据,本研究将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分为市民亲属关系、市民非亲属关系和非市民关系,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辨析为文化融合、社会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等三个维度,并分析农民工—市民网络与社会融合的关系。研究发现,市民非亲属关系对农民工的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均有显著的、不可替代的正向影响,但对社会经济融合的影响有限。农民工—市民网络对社会融合各维度的不均衡作用有可能导致农民工长期陷入城市社会底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52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菊华
.
人口研究,
2009,
33
(01)
:17
-29
[2]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
[J].
李树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李树茁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任义科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靳小怡
;
费尔德曼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费尔德曼
.
人口与经济,
2008,
(02)
:1
-8+70
[3]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职业阶层和收入: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
[J].
李树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李树茁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绪松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任义科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靳小怡
.
当代经济科学,
2007,
(01)
:25
-33+124
[4]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J].
王春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王春光
.
社会学研究,
2006,
(05)
:107
-122+244
[5]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与流动农民身份意识
[J].
王毅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
王毅杰
;
高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
高燕
.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4,
(02)
:1
-5
[6]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J].
王春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春光
.
社会学研究,
2001,
(03)
:63
-76
[7]
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
[J].
陆学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陆学艺
.
特区展望,
2000,
(03)
:13
-16
[8]
社会资本[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 林南 (Lin, 2004
[9]
乡土中国[M]. - 三联书店 , 费孝通 著, 1985
[10]
Social network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arnings of Mexican migrants
[J].
Amuedo-Dorantes, Catalin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San Diego State Univ, Dept Econ, San Diego, CA 92182 USA
San Diego State Univ, Dept Econ, San Diego, CA 92182 USA
Amuedo-Dorantes, Catalina
;
Mundra, Kusum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KM Econ Consulting, La Jolla, CA USA
San Diego State Univ, Dept Econ, San Diego, CA 92182 USA
Mundra, Kusum
.
DEMOGRAPHY,
2007,
44
(04)
:849
-863
←
1
2
→
共 14 条
[1]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菊华
.
人口研究,
2009,
33
(01)
:17
-29
[2]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
[J].
李树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李树茁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任义科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靳小怡
;
费尔德曼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费尔德曼
.
人口与经济,
2008,
(02)
:1
-8+70
[3]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职业阶层和收入: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
[J].
李树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李树茁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绪松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任义科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靳小怡
.
当代经济科学,
2007,
(01)
:25
-33+124
[4]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J].
王春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王春光
.
社会学研究,
2006,
(05)
:107
-122+244
[5]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与流动农民身份意识
[J].
王毅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
王毅杰
;
高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
高燕
.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4,
(02)
:1
-5
[6]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J].
王春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春光
.
社会学研究,
2001,
(03)
:63
-76
[7]
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
[J].
陆学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陆学艺
.
特区展望,
2000,
(03)
:13
-16
[8]
社会资本[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 林南 (Lin, 2004
[9]
乡土中国[M]. - 三联书店 , 费孝通 著, 1985
[10]
Social network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arnings of Mexican migrants
[J].
Amuedo-Dorantes, Catalin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San Diego State Univ, Dept Econ, San Diego, CA 92182 USA
San Diego State Univ, Dept Econ, San Diego, CA 92182 USA
Amuedo-Dorantes, Catalina
;
Mundra, Kusum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KM Econ Consulting, La Jolla, CA USA
San Diego State Univ, Dept Econ, San Diego, CA 92182 USA
Mundra, Kusum
.
DEMOGRAPHY,
2007,
44
(04)
:849
-863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