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穴位体表测量值针刺即时影响的观察研究

被引:2
作者
梁立安 [1 ]
覃文慧 [1 ]
肖继芳 [2 ]
机构
[1]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2] 广西中医学院
关键词
中风; 穴位体表测量值; 针刺即时效应;
D O I
10.13192/j.ljtcm.2007.12.125.liangla.058
中图分类号
R246.1 [内科];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探讨古代中医理论于现今临床治疗中风病是否仍具有指导意义,以及不同病因、病情、病程的中风患者针刺疗效是否存有差异。方法:通过观察与治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穴导电量和穴位体表温度为指标,对健康人与中风患者作临床对照观察与治疗研究。结果:中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经络失衡现象,且以心、肝、脾、肾、胃、大肠、膀胱等经脉的失衡较显著。中风患者的悬钟穴亦较健康人有明显失衡表现(P<0.05)。在针刺治疗后,中风患者的失衡情况有一定改善(P<0.05)。缺血性中风的针刺疗效优于出血性中风(P<0.05);针刺对于中风急性期疗效优于后遗症期(P<0.05);轻型和普通型中风患者于针刺疗效上,较重型中风患者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1)中风患者存在经络阻滞不通现象,多与心、肝、脾、肾、胃、大肠、膀胱等经脉阻滞不通有关;(2)"髓之会"悬钟穴可以反应"髓海"的病理改变和恢复情况;(3)中医古代有关中风病的理论于现今临床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4)中风病应该在急性期尽早采用针刺疗法;(5)穴位导电量、穴位体表温度等可以作为临床中风病辨症归经的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785 / 178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风病人的经络测定初探 [J].
陆敏华 ;
苏肇休 ;
吴慧敏 ;
沈晓敏 ;
路彦钧 .
上海针灸杂志, 1997, (06) :27-27
[2]   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时机选择 [J].
范刚启,刘冠军,李一清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06) :31-34
[3]   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与中医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J].
肖诗鹰,王振海,全章安,张志民,王玉来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01) :53-54+72
[4]   承满、梁门穴位温度失衡对慢性胃病的诊断意义 [J].
赵荣莱 ;
舒琪 ;
曹秀云 ;
王立 .
贵州医药, 1989, (03) :133-135
[5]  
实验针灸学.[M].刘元亮主编;易受乡等编;.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6]  
针灸学.[M].余仲权等编写;郑茂良;张善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7]  
中医内科学.[M].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  
腧穴学.[M].杨甲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  
植物神经疾病.[M].王明礼;姜文策编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