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粘滞综合征病机与微循环障碍相关性附视频

被引:10
作者
朱玉琳
机构
[1] 安徽省马鞍山老年医疗保健研究所
关键词
微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血液循环障碍; 血小板聚集; 高粘滞综合征; 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 高粘滞血症; 表面电荷; 血液流变学; 血液动力学; 相关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89.2 [脂肪代谢障碍];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正>高粘滞综合征是某些因素引起血液粘滞度增高的一种综合征、血液呈浓、粘、凝、聚倾向,又称为高粘滞血症。主要表现有全血粘度(呐)、血浆粘度(7P)、红细胞聚集系数(VAI)、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PFC)、血栓形成系数(TFL)、血小板聚集(PAg)和血小板粘附(PAd)等增高,红细胞变形(TK)系数改变。同时常伴有高脂、高糖情况,血液持续高粘滞可造成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脑、肾等各脏腑器官功能失调产生相应疾病;反之,脏腑器官疾病又可促进高粘滞血症的发生。高粘综合征常出现在脏腑疾病临床症状之前,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表现为“次健康”状况。若了解高粘滞血症发病机制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抓住各环节尽早将高粘滞血症逆转,是防治心管疾病的关键。本文将高粘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加一综述。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3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红细胞变形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崔毅 ;
张之南 .
中国循环杂志, 1991, (S1) :640-643
[2]   红细胞变形性的生理意义与影响因素 [J].
陈清 ;
郑盼 ;
张之南 .
生理科学进展, 1991, (02) :142-146
[3]  
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M]. 科学出版社 , 翁维良等编著, 1989